“积水路”变身记——多地开展积水点改造侧记

大雨来临,道路上的积水点无疑是车辆和行人头疼的“拦路虎”。近年来,多地对城区积水点进行改造提升,解决城区道路积水问题,大力提升城市防汛排涝能力。

精准“把脉” “对症”开方

积水点的成因各有不同,各地精准“把脉”、“对症”开方,“一点一策”对各积水点位进行改造。

在湖北省宜昌市,防汛人员在大雨中排涝抢险的同时,主动化身为信息采集员,收集积水点第一手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结合道路实际情况,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察,按照“一点一策”的原则,对每处积水点现场研究讨论,敲定改造方案。“通过增设雨水箅子、增加雨水口、新建雨水管道、连通排水管网及疏通管道等方式,解决道路积水问题。”相关负责人说。

在东湖大道与东方大道交叉口南侧,由于周边道路纵坡较大,文化中心前的路段为道路凹点,一下雨便会形成积水。文化中心周围雨水口基本为立箅式,收水效果差,且仅设有2个雨水口收水。“先后在东湖大道周边道路两侧新增新型雨水箅子103个,将道路径流逐一分散,使积水快速流入地下排水管网,加速路面积水排干,问题得到明显缓解。”相关负责人说。

除增加新型雨箅数量、合理分布雨箅位置外,宜昌市还通过雨水管网改造,解决了部分积水点的问题。锦江大道和锦江东路交叉口路段的家具城积水点便是如此。“改造新铺设雨水管道228米,雨水管口径从原先的300毫米升级至600毫米,并接入锦江东路北侧下游600毫米的雨水管道。”相关负责人说,家具城积水点为道路竖向凹点,通过4个单箅式雨水口进行收水,部分雨水口连接管堵塞,雨水干管管径较小,下雨时也时常会有较深积水。此次改造不仅更换了雨水管道,还沿锦江东路南侧道路车行道边线增设平立结合式雨水口,增加收水井2个,新增雨水箅子78套,极大缓解周边区域雨水积压的情况,大大提升排水效率。

抢抓工期 降低影响

为减少积水点改造对居民日常出行的影响,多地在暑期抓紧施工。

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北门外大街,施工人员正在搭建施工围挡,道路半幅封闭。在施工围挡上,一幅通告已经公布,上面写道:“7月3日至8月31日,对北门外大街(梅岭西路—丰乐上街)部分路段进行占道封闭施工。”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北门外大街紧邻扬州商贸旅游学校和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北校区,为把施工对市民的影响降到最低,整个工程选择在暑期进行。

“今年计划对辖区18处积水点进行改造。”相关负责人说,经过多年的持续整治,邗江区内大的积水点已基本消除,居民雨天出行也基本不受积水影响。今年,通过听取群众意见、深入排查等方式,排出了易积水路段,连同动态出现的新的易积水路段及防汛应急工程一起列入今年的整治计划。

“南北走向的绿杨路(同泰路—京华城路)进行积水点整治及防汛应急工程施工,绿杨路东半幅道路全封闭施工,施工工期约为50天。”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由于这一地段紧邻育才小学西校区,施工人员抓紧施工,力争在暑期完成工程施工任务。在绿杨路东,半幅的非机动车道封闭,施工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忙碌。施工现场,摆放了不少水泥管道,另一侧,挖掘机正在开挖地面,为更新地下管道做准备。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唐徕渠至凤凰街段上,工人们正在道路两侧铺设面包砖。“改造后,从唐徕渠至红胜街改为双向6车道,同时通过雨污分流,雨水将进入雨水泵站,进行沉淀、过滤、提升,然后再用于沿线绿化灌溉。”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唐徕渠至礼贤街段已开放4车道通行,花园街至丽景街段正在换填管道。而新建的雨水泵站也正加紧施工,预计8月建设完成。

该项目施工区域主要为沙海路沿线,周边小区、居民众多,为减少对居民出行影响,施工方将工程分为8个作业面,同步进行施工,同时安排洒水车沿线作业,减少扬尘飞舞。“加大人力与机械投入,快速推进施工进度,争取尽早完工。”相关负责人说。

收集雨水 巧妙利用

在山东省烟台市,完成改造的芝罘区福兴街5—6号楼前,透水砖、透水路面和雨水回收路径成为雨天崭新的“安全阀”。过去,由于楼宇所处位置相对低洼,但凡降雨总会出现大量积水,甚至出现雨水倒灌进一楼居民家中、举家向外排水的尴尬。如今,伴随着雨水限流排放设施和雨水收集设施的全面投用,以往遍地流的雨水,将统一回流到小区蓄水池,“倒灌”成为往事的同时,也为小区景观池提供了水源。

“在海韵路、虞美人广场和天地广场,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雨水直接下渗,即便下小雨行经此处的市民和游客也不会湿鞋;在凤凰湖公园采用雨水花园、卵石沟等设施,将雨水通过周边地形汇聚于花园中,不仅能净化雨水,还能在下大雨时发挥调蓄功能。”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年底前,烟台中心城区内涝积水点将全部消除,内涝防治标准基本达到30年一遇,并形成全岛型雨水利用海绵城市等烟台特色建设模式。

“现在下雨天出门取个快递都不用换雨鞋,回来鞋底干干净净的。”湖北省武汉市伟鹏苑小区居民刘先生表示,以前小区因为年限比较久,下雨天水泥路面到处都是积水,出门得绕着积水走,鞋子湿了一大半。积水点改造后,下雨地面很快就干了,雨停就出门,出行方便了很多,一点不耽误事。

“通过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及生态停车位等设施组合方案,从源头大幅度减少地表径流和削减初雨面源污染,并同步提升社区景观品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日前,武汉市遭遇持续性大暴雨,相比以往,伟鹏苑小区路面积水现象得到根本性整治。雨水通过自然下渗的形式降低了峰值径流,多余雨水自然散排至周边绿地,真正做到了“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

【编后】治理城市内涝须久久为功

近期,暴雨突袭我国多地的同时,不少市民惊喜地发现,道路上存在已久的积水点消失了。这背后是多年来各地为治理城市内涝问题所付出的努力。

长期以来,内涝治理是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块短板。为此,不少地方试点海绵城市建设,扩大公共绿地,修复天然水系,不仅美化市容,也能有效渗水蓄水。同时,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内涝实时监测调控,大大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

城市内涝成因复杂,不仅有气候、地势等自然因素,也有基建老化、规划更迭等历史原因。城市内涝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长期性工作,需要统筹规划、久久为功,既抓好硬件改造,也重视软件升级,既美化“面子”,也改造“里子”,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提升排水防涝能力是事关城市安全的大事。为了让城市“风雨不动安如山”,相信随着各地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逢雨必涝的状况终将成为“昨天的故事”。

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