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着眼当下又“细水长流”,成都大运会彰显着绿色低碳理念

“绿色”,可以说是成都大运会最鲜明的特色。

在位于宽窄巷子的成都大运会低碳体验馆内,低碳魔方、碳循环灯箱、动力单车、能源小屋等科技感十足的体验装置,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与此同时,通过发挥“低碳大运”的示范效应,成都绿色新经济也在蓬勃生长。

在成都大运会的许多场馆里,组委会均设置了互动式的低碳魔方。低碳魔方有一人多高,像一个有一张“大嘴”的柜子。赛事期间,观赛市民将矿泉水瓶、易拉罐、纸杯等可回收废弃物放进低碳魔方的“大嘴”里,它就会自动对物品进行扫描,打印出碳积分小票。观众凭小票可以兑换相应的大运会纪念品。

科技赋能,让绿色低碳成为成都大运会最鲜明的底色。据悉,成都大运会13处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充分利用多元化技术手段,实现场馆低碳、节能、环保效果的最大化。场馆建设全面采用绿色建材,减少建筑垃圾和污染物产生。多个场馆加装布袋风管,使用VRV多联变频空调,促进场馆高效稳定用能。

在大运村里,1800多块发电玻璃提供着清洁电能。同时,在位于成都市双流区的网球比赛场馆,一种新型发电玻璃被用来为指示路标供电。这种发电玻璃全称是碲化镉发电玻璃,既可以透光,又能利用光照发电。“发电玻璃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建筑的表面积增加有效发电面积,从源头上减少建筑碳排放。”相关研究人士介绍说。

作为本届大运会跳水项目的比赛场馆,简阳文体中心游泳馆从设计、施工到使用都贯穿着“绿色低碳”的理念。场馆配备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对空调、电梯、照明实施分区计量、监测、控制,经测算最高可节约25%的能源;同时还通过雨水回收系统节约水资源。

低碳环保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地面,地下也“暗藏乾坤”。

在新都香城体育中心外,围绕场馆一周的灰色沥青混凝土地面看似平平无奇,实则科技感十足。场馆周围的地面采用了透水混凝土技术,既能保持地面干爽,还有将雨水自然留存的功能。留存的雨水经过回收系统处理,又可以转换为场馆的绿化养护用水。利用这个回收系统,该场馆全年能节水3000吨以上,耗水量降低20%,能基本满足绿化养护用水需求。

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场景,一些看不见的科技应用也“润物细无声”,为“绿色大运”赋能。大运会开幕式场地东安湖体育公园,融入了更多的低碳元素。作为耗水大户的东安湖体育公园游泳馆用上了最新节水技术,在满足国际赛事标准水质的情况下,实现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据介绍,东安湖体育公园游泳馆的泳池下方特别设计了3个巨型滤缸,每个滤缸里有261根硅藻土过滤棒,可以对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和吸附,过滤后的水经过臭氧反应等杀菌消毒流程后再次回到泳池,整个过程24小时不间断循环。

此外,凤凰山体育公园场馆外立面泛光工程及景观照明工程采用LED灯具,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切换成日常模式和赛演模式,其中日常模式为低能耗的节能状态。

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城市工作服务部副部长杜胜歌介绍说,成都大运会场馆因地制宜使用可再生能源,凤凰山体育公园、简阳文体中心体育馆等场馆配置了地源热泵系统,大运村以“建改结合”方式全面融入成都大学。“我们还将参照北京冬奥会,力争赛后1个月发布《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报告》,提炼典型案例,形成大运会绿色低碳实践遗产。”他说。

在车辆使用上,本届大运会同样践行“绿色出行”理念。赛事期间将投入1340台新能源大巴和1000余台新能源小型车,作为运动员、技术官员等交通服务车辆,实现大运村到中心城区场馆交通90%使用新能源车、大运村内部100%使用新能源摆渡车。

成都大运会从筹备到举办再到后续场馆的利用,既着眼当下,又“细水长流”,彰显着绿色低碳理念和可持续、向未来的长远目光。通过大运盛会的积极推动和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将会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激发年轻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与行动。

来源: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