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改善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改善民生。近二十年的高速城市化建设中出现了诸多因急功近利而产生的城市弊病,比如河流、湖泊和湿地被填埋占用、绿地面积严重不足、城市景观品味不高和黑臭水体问题等。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增加城市水面面积和绿地率,丰富城市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污染,从而切实改善老百姓的城市生活品质和质量,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化。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城市像“海绵”一样有“弹性”,当城市里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把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再利用造福人类。海绵城市”即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让人造城市,转变为能够吸纳雨水、过滤空气、过滤污染物质的大海绵,达到降温、防洪、抗旱、等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人造城市阻绝水与生态的问题,迈向真正的生态与低碳城市。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问题,与传统城市开发方式相比在技术和理念上都具有先进性:

传统城市开发方式改变原有水生态,海绵城市则保护原有水生态;

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的、破坏式的,海绵城市对周边水生态环境则是低影响的;

传统城市建设会使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海绵城市建设则保持地表径流量不变;

海绵城市在应对洪涝等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弹性”,海绵城市是一种更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

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在现阶段具有重大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明显改善城市内涝问题。传统的土地开发过程会对城市中大部分地面进行硬化,导致城市下垫面的透水性和滞水性显著下降,从而使降雨中汇流过程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短时间内地表径流增大、洪峰流量增加,以及峰现时间提前等,使城市面临严峻的内涝威胁。近年来,我国夏季城市内涝灾害频发,频繁造成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为雨洪创造足够的蓄洪空间并进行资源化利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内容。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与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以及棚改紧密相关,涉及房地产、道路、园林绿化、水体、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能够有效拉动投资。据初步估算,如果全国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实施,每年可以形成投资量近万亿元。

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结合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建设(LID)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GI),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调节雨水径流,充分利用天然植被、土壤、微生物净化水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镇化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可以保证城市生态空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城市小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为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营造生态、优美的景观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三五”期间将是中国经济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纵观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起初也是先污染后治理,之后从绿色发展中寻求产业和技术升级,实现新的一轮经济发展。绿色城镇化发展同样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城镇化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必将助力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


来源:中控天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