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暴雨,都会引起部分城市严重内涝,网络“看海”段子不断增多,城市内涝问题又一次引发了市民的忧虑。城市积水是怎么引起的呢?困难如何解决?市民应如何应对暴雨灾害?
都市内涝,是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一种灾害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暴雨下排水不畅造成的严重积水。造成排水困难的原因很多,而我国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完善是主要原因。我国城市主要依靠管道排水,由于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很快,一般先地面建设,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标准较低,城市排水系统排水功能相对不发达。
另外,城市发展导致土地利用模式发生结构性变化,土地透水面积减小,蓄滞渗能力减弱,自然排涝系统如绿地、水体等自然排涝系统的减少,使得城市缺乏储存多余雨水的场所,也是导致城市内涝现象加剧的重要原因。
在城市防洪防涝应急处置过程中,往往涉及多个层面、多个部门,如市政建设部门、交通部门、城市管理部门等。但是,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各部门的应急功能和资源分散,一旦发生部门协调困难,协调配合不足,往往难以实现合力共享。由于我国城市防洪防涝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预测预警机制不完善,应急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应急物资储备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暴露了城市应急反应能力的不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争取使城市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它以建筑、道路、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为载体,雨季吸水、蓄水、渗水,并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所储存的水,如雨后春笋般的雨水管理理念。
要建设“海绵城市”,自然要使用透水地面。透水混凝土、无砂混凝土等均采用碎石、胶结料、添加剂、水泥、水等经混合均匀搅拌,铺成路面。透水地坪又称生态透水地坪。它比传统混凝土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够满足结构物理性能、使用功能、使用年限的要求;具有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特点,减轻对地、生态环境的负荷,实现非再生资源的循环性利用;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能为人类营造温和、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
透水地坪可使雨水快速渗透到地表,有效地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城市自然水系免遭破坏,具有较强的环保价值。解决了普通路面易积水的问题,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对缓解人居环境也有重要意义。
前阵子,河南大暴雨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突如其来的强降雨让郑州这个有一千二百六十万人口的大城市陷入交通受阻、网络中断、供水断电等困境。自然灾害的危害有时我们无法预料,但不可否认的是,暴雨冲刷了许多城市在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除继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委员胡刚认为,建立更加完善的排涝体系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根本。怎样减轻城市积水?许昌学院教授、河南省科普专家吴国玺建议:要充分发挥原始地形下垫面本底植被、土壤等对雨水的渗入,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其次,严禁侵占、填埋河道的现象;另外,防止道路两旁绿地、广场地坪高于道路。
城建改造原有的农田、荒地、洼地、水库等渗水或蓄水下垫面,改为不透水底垫面沥青路面,大大增加城市洪水流量和洪峰流量,增加内涝风险。通过一系列渗透、调蓄、排放等一系列措施,将城市建设对下垫面的影响降到很低。
来源: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