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水资源的系统治理

“海绵城市”的概念则是形象的比喻。而又有深刻的内涵和基本的规定性。对于城市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含义!

此时正是夏季雷雨季节。雨污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怎样才能从容应对挑战?您必须了解下面这些信息。


▼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

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着观念落后、规划碎片化、设计和技术难度大等诸多问题。必须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才能解决问题。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有:建筑、小区、道路、广场、排水、防涝、自然生态、水体自然形态恢复、生态湿地建设等。

▼海绵城市的首要任务-地下排序。

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水资源的系统治理,加上城市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城市水系受制于土地利用条件,在地表排水、恢复地表河道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困难。

建设新的地下排水设施应与原排水系统合理衔接,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雨水排蓄体系。根据区域雨洪径流特点和现有排水系统的评价,科学规划地下雨水调蓄设施的布局。

地下雨洪调蓄设施既是径流调蓄的重要设施,又具有提高水环境的作用。可以将城市地下的地面污水处理设施放置到雨洪调蓄设施中。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海绵城市的概念改变了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只排不蓄的缺点;利用绿地广场、绿色房顶、人工沟渠,抓住雨水,让其下渗、回用。

在河岸设置生态滤池,过滤雨水,净化水体。雨水收集、净化后,可用于绿地灌溉、道路清洁、景观水体补充等。把“工程治水”变成“生态治水”,让城市畅通无阻。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一代城市洪水管理理念,它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很好的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水造成的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可以称为“水弹性城市”。也就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化水,只要需要,就会释放出储存的水,实现雨水在城市里自由流动。

在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上,通过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具体的多种类型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

海绵城市是推进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一种创新表现,是新时代特色背景下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

海绵城市材料的实质性应用,显示出优良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舒适易维护、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为“会呼吸”的城市路面。

由于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对自然的污染,造成了水资源日益减少,水资源普遍短缺。但是,雨水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如何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收集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使用雨水和控制雨水的好处:

雨水蓄水模块采用可再生聚丙烯材料制成,由不同规格大小的格子板拼装成模块化的箱体,再将每个箱体分别码放成连续的雨水“矩阵”池。由于其网格化的透空结构,材料的结构占空间不到5%,即模块的蓄水空间达到95%以上,雨水可以在里面自由流动。雨水蓄水模块直接安装在地面下,不占地面使用空间,具有良好的隐蔽性,能防止阳光的照射,而且模组材料可靠,可以使雨水长期储存而不会变质。模块化组合,简单灵活,结构坚固,单个模块承压能力达到30吨/平米,稳定可靠。

通过系统地收集、渗透等方法,使雨水汇合、下渗达到很大程度,再通过过滤设施的净化,实现雨水回用。它的收集利用方式有直接收集、间接收集和综合回收利用三种。直接开采是集蓄处理后的生活杂用水,一般包括景观补水、道路喷水等,通过自然或人工渗透设施,如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等自然或人工渗透设施来补充地下,综合收集利用是调蓄排放,通过自然或人工渗入的方式,实现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