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天,一直有一些网友在网上刷帖,说郑州不是花巨资打造了“海绵城市”么?为什么还不能应对此次暴雨?此次暴雨造成的损失是否是当初“海绵城市”的锅?
更甚至有些人说到,“海绵城市”根本就是噱头,没有任何实际作用,纯粹是骗取国家钱财,打造的豆腐渣工程。
要想知道此次“海绵城市”体系为什么失去效果,我们首先要知道的就是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看名字我们就知道,这是寓意把一座城市打造成一块巨大的海绵,可以在洪水灾害来临的时候蓄积大量的水,从而避免出现洪涝灾害。
郑州早在很久以前就有着预防洪涝的概念,这才斥巨资全面打造“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而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
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而此次郑州打造的海绵城市正是这种“海绵城市”!
作为河南省“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郑州已经建设近五年。今年5月郑州日报的一则报道称,自海绵城市建设实施以来,郑州全市共计消除易涝点125处,消除率77%。那么,郑州的海绵城市建设又为何没有防止灾难发生?
“这次降雨千年一遇,一天降了去年全年1/3的雨量,这时候如果只谈工程方法、设施建设标准,是脱离实际的,脱离了时间尺度和风险概率的,重要的是救灾。
对于千年一遇的灾害来说,我们不大可能通过日常防范来抵御,尽量做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市政院副院长吕红亮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表示,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郑州处于内涝多发地带。在中国境内,副热带高压一般上至黄河流域附近。
今年副热带高压带来的暖湿气流非常强盛,形成了强降雨,而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游向黄淮平原过渡的交接地带,地势相对较低,黄河在郑州已经成了悬河,增加了排水困难和抵御雨洪风险的难度。
在他看来,“郑州内涝是其海绵城市设计失效”的观点有失偏颇。“事实上,郑州城区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是和其城市规模相匹配的,如果按照此次极端情况来设计,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2016年,郑州成为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2017年发布《郑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年)》,在水安全方面,标准为:城区与航空城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50年一遇,其他规划区的内涝防治标准为20年一遇。规划区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
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即使郑州的“海绵城市”一直在实施,但是其标准是按照一般内涝标准来建设的, 也就是说,他还是会有一个上限,而这个上限就是50年一遇的降水标准来建设的。
比如说平均值下来,五十年一遇的降水标准为一天之内降水100毫升,这样的情况下,郑州面对起来毫无压力。
可是此次降水已将完全超出了这个标准,已经达到了三天下一年的降水量。按照往年统计,郑州一年的降水量约为640mm,但是此次三天就下了617mm,这种级别的突然降水,根本就是现有的“海绵城市”所不能承受的。
可能会有人说了,那为什么不按照更高标准的计划来实施“海绵城市”的建设呢?
这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太多了,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如果真的按照这个标准来建好,那跟把郑州整个推倒重建的工作量差不多。
这样的设计只是为了应对千年一遇的一次灾害,在某些方面确实有所问难。
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地表的蓄水能力持续下降,各地都是柏油路,钢筋混凝土,当暴雨来临的时候,地面根本无法蓄水。
加上暴雨的临时降雨量极大,瞬间地表径流增强,怎能不进一步增加内涝的风险?
而且现在看起来城市都在挖湖造景,好像是在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却不知,这些人造湖泊不但根本不能蓄水,还很有可能破坏了预留雨洪调蓄和行泄空间,甚至会斩断泄洪沟渠,如此之下,灾害概率自然也会增加。
所以,各地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应聚焦于如何融合该城市的生态建设模式和城市更新模式,因地制宜,建设防洪体系和开展内涝防治工作。
城市主体要和郊区的泄洪体系完美结合,才能避免惨剧的再一次发生。
来源:腾讯网